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双节假期,温州瓯海城区热闹非凡。梧田老街演绎《山海经》奇幻传说,吸引游人如织;温州乐园二次元主题街开街,聚集大批Z时代青年;温州芬妮特恩森林农场“丰收音乐会”带火亲子游……作为温州市区的热门旅游打卡点,这些地方人气足、受欢迎,体现了瓯海城市发展活力、动力和实力。
作为温州主城区之一,瓯海地处城区西南部,因《山海经》中“瓯居海中”的记载而得名。1981年,瓯海从温州市郊区析出建县,1992年撤县设区。40多年来,瓯海的“造城”史是一部跨越式的发展史,被形象地概括为从“有区无城”到“有区有城”,再到“魅力新城”“亚运新城”,如今正大步迈向“国际花园智城”。
城市的发展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历任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智慧和谋略。因地制宜、久久为功,长期以来,瓯海以“科教新区、山水瓯海”为战略定位,紧紧抓住重大历史机遇,大力开展“美丽瓯海全域行动”,走出了城市建设、城市转型、城市进阶的特色化发展道路。
城市变迁
抢抓五次历史机遇
沿海城市,常听到的发展蓝图是“向东、向海、向新”,在“向海图强”的时代号角下,东部城市崛起似乎是大势所趋。地处温州城区西南部的瓯海,常常陷入这样的苦恼:城市向西,如何构建新格局?
建区之初,瓯海面临着诸多困境,区位偏、地少、城市化率低、产业规模小、人均收入低等,是典型的发展弱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当地集中精力发展乡镇工业,有力促进了经济建设,但仍旧处于“有县有区但无城”阶段,“家庭作坊集聚”“城郊接合部”的印象广为人知。
“我们大刀阔斧谋划改革同时,必须紧紧抓住每一次城市发展机遇。”瓯海区委主要领导回顾当地发展历程,用“五次历史性机遇”概括——
第一次,2009年温州动车南站投用,为城市建立了新枢纽。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过去瓯海交通不成网、不成片。随着动车南站的落户,温州东西走向的瓯海大道高架建设提上日程,配套高速路网建设迅速启动。如今,动车南站一年旅客3800万人次带来巨大人口红利,瓯海的温州南、娄桥两个高速口人流量全市最多,实现从交通末梢到交通枢纽的转变。
第二次,2013年瓯海区政府搬迁,为城市开辟了新中心。目前瓯海中心区所在的娄桥街道,过去是居民眼里的“偏远乡下”,道路泥泞、交通不便。考虑区域发展格局,大力拓展城市新版图。现在,市民途径娄桥,看到高楼林立,形象地称之为“娄杉矶”。瓯海中心区崛起,中央商务区成为温州当前建筑体量最大、区域配套最全的CBD,实现从“有区无城”到“有区有城”的转变。
第三次,2016年棚户区改造,为城市扩容了新空间。彼时,国家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面对量大面广的旧村,瓯海把“农村旧房多”的劣势转化为“拆迁性价比高”的优势,实施城中村改造“360”战略,拆除了三分之一的平原村建城,解决了耕地保有量少、可建设开发用地缺等难题,实现从“有区有城”到“魅力新城”的转变。
第四次,2023年承办杭州亚运龙舟赛事,为中心区南向发展开辟了新路径。为争取此次机遇,瓯海区规划建设龙舟湖,仅用3个月完成场馆周边工厂、住宅拆迁腾空,加速建成高规格、高标准的龙舟场馆和赛道。随着赛事落户,不仅让瓯海首次登上国际舞台、展示在全球聚光灯下,也让该区实现从“魅力新城”到“亚运新城”的转变。
如今,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主展区落地瓯海,成为瓯海第五次重大机遇,为城市西向发展打开了新局面。瓯海用时180天圆满完成政策处理工作,目前各项建设有序推进,全力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园博,一个“国际花园智城”将全面呈现。
城市转型
腾笼换鸟激发新动能
城市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势必要走向高质量发展、内涵式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新的时代命题摆在了瓯海面前,如何推进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化?
“近年来,我们逐步意识到瓯海原有的产业结构和城市空间布局难以满足新发展需要。”瓯海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以“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和低效用地再开发全国试点工作为契机,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大力推进城市转型,为可持续发展开辟新道路。
老旧工业区有机更新,带来产业活力。位于瓯海区的中国数安港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里曾是温州市区较大的老旧工业区,占地305亩、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原来主要用于生产鞋类、铸铁、模具等传统产业,存在亩税低、环境脏乱差、安全隐患大等问题。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瓯海区委、区政府创新思路,将该区域土地用途调整为M0类新型产业用地,通过“退2进2.5”模式推进老旧厂房有机更新,实行工业、商业、仓储与科研用地复合开发利用。在改造过程中,聚焦“征而不拆”,保留城市记忆,避免了产业空心化和因拆除重建带来的高成本问题。与此同时,聚焦“分类改造”,由国有企业盘活闲置空间、大型企业承建新型基建、行业头部企业负责整体运营等方式,让城市空间活起来。
目前,中国数安港已成功转型,成为全国数据要素、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创新高地。这里连续4年高规格举办数安大会,全国首创由政府主导的数据安全合规体系、“五位一体”的数据司法保障体系,落地16个国家级试点、17个国家级数据实验室,集聚生态企业865家。这一工业用地的全新利用,不仅优化了瓯海城市空间布局,还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传统产业焕新升级,加速动能转化。眼下,瓯海处于城市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在培育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同时,没有忽视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立足西片区传统产业集聚特点,瓯海盘活存量空间,打造“智能制造+电商直播”新业态,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区域内龙头企业森马服饰入选2024年全国“数字三品”应用场景典型案例。
此外,瓯海还通过1688温州选品中心建设,构建“互联网+产业带”新型商贸流通模式,推动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布局数安港“十大社区”建设,涵盖具身智能、大模型应用、数字文化、数字贸易、阿里生态等,计划推动企业间协同创新、融合发展,最终实现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城市转型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今年上半年,瓯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3%,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8%、全省第10,落地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5个,制造业投资增长46%。这些数据表明,瓯海城市发展迈入提质增效阶段。
城市进阶
扮靓国际花园智城
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现代化城市建设绕不开人民。瓯海城市建设也时刻以人民为中心,号召全体群众参与,从“魅力新城”“亚运新城”到“国际花园智城”,一步步推进城市美丽进阶。
9月22日“美丽瓯海日”,全区党政干部都收到一条群发通知:“诚邀您共建宜居家园!让我们共同参与随手清杂物、分类投垃圾、出行守秩序,养成文明好习惯,用行动为瓯海添美!”
早在2017年瓯海确定举办亚运龙舟赛起,区域全面开展城市环境整治,“美丽瓯海全域行动”逐年深入。2021年瓯海区人大表决通过设立“美丽瓯海日”,对于集中开展系列美丽瓯海创建活动,不断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和市民文明素质,迎接亚运会龙舟赛在瓯海举办都有着重要意义。每年9月,这座城都在迎接这个盛大节日。
“最开始,更多是号召市民街头巷尾‘扫大街’‘清垃圾’,而今‘美丽’融入城市生活,成为城市最生动的‘文明表情’。”瓯海区美丽行动专班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全区美丽行动将“礼迎园博”放在重要位置,诚邀市民扮靓美丽家园,开展市容管理巡查,践行文明用餐、文明交通等,将“美丽行动”融入生活日常。
着眼于打造精品城市,实现城市品质跨越,瓯海区开展系列环境整治过程中,启动“微改造、精提升”,盘活城市边角地和闲置地块,整体提升城市活力,让城市既“高颜值”,更有“厚内涵”。5年来累计整改各类环境问题1万余个,完成“微改精提”项目154项,累计撬动村集体、企业等社会资金投入近1亿元。瓯海区连续三夺“大禹金鼎”、五获美丽浙江考核优秀,去年成为全省唯一在生态环境保护与美丽建设推进会上发言的县(市、区)。
园博会的筹办,对瓯海来说是一场新的城市进阶。园博园主展区涉及瓯海郭溪、潘桥街道,街区环境直接关系瓯海和温州的整体形象。瓯海始终以“园博标准”推进美丽行动,做到以园带城、以城促园,实现城市与园博“美美与共”。
村居面貌将迎来改善。眼下,园博园周边正在上演“城市美容秀”:17条道路沿线约300栋建筑的外立面进行美化改造,横塘工业区、任桥居民区、塘下居民区等区域的第五立面焕新,还有32万亩生态农田整治、新建超7600个停车场、周边交通微循环改造和空中管线整治等,让城市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城市绿化将全面提升。园博园建设过程中,瓯海创新提出“三园协同”理念,全域提升西部生态新城。当地周边规划约30万平方米绿化景观提升,正在同步种植1000多种植物,让市民“生活在园中”真实可感。
借助园博盛会筹办,瓯海还发起园博种子认养活动,向辖区居民发放特制“园博成长包”,内含易成活花卉或本土植物种子,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种子认养和培育工作。“让一包种子唤醒城市的绿色记忆,每个家庭都能成为园博理念的传播者和美丽瓯海建设的实践者。”瓯海区美丽行动专班相关负责人的话,道出扮靓园博城市的核心。
以全域美丽姿态迎接园博,瓯海的蜕变,是一座城市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更是“全民共建、美美与共”的生动实践。当园博盛会启幕,当更多人走进这座城,看到的不仅是山水瓯海的精致,更是一座城市“向美而行”的持久生命力。
来源:浙江日报
记者:王艳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