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湖波光潋滟处两株百年古榕垂须临水虬根盘踞——
这既是温州千年文脉的具象缩影也是山海协作园的起点
今天
一起揭秘山海协作园背后的匠心所在
▲山海协作园效果图
展园名称
山海协作园
项目区位
山海协作园地处仙门山麓、仙湖之滨,是第十五届中国(温州)国际园林博览会的核心展区之一。
园区周边交通便利,拥有高铁、市域铁路等配套设施,是离市中心最近的园博会举办地。
设计理念
以榕为魂,将“根连山海,榕通天下”的设计理念融入背山面水的自然格局。
借古榕荫蔽之势,构筑榕荫驿与“榕荫五景”,使榕亭观澜的古典意境与山海协作的时代主题相契。
效果图
亮点一:根连山海,榕通天下
以两株临水而立的古榕为核心,打造融入艺术构思与生态理念的景观地标。
1.榕荫驿(山海协作馆)
依树而建,与榕共生:建筑形态向古榕开敞,实现“建筑与古榕环抱形成活动草坪”的场地特征,屋顶曲线柔和如榕枝舒展,避让树冠,留出“榕树之心”的空庭。游人可于二层平台的“树冠步道”凭栏远眺,感受榕与山、榕与水、榕与林等多种对话。
此外,榕荫驿内空间设计将回应场地,通过营造“树下空间”打造为一个开放的公共客厅,吸引人们自然而然地在此停留、休憩、交谈、观景,重现传统村落中“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公共生活景象。
2.榕荫场景
屋面仿效榕树如盖的冠幅,在地面投下大面积的“树荫”,定义了庇护所的领域感。结构柱模拟榕树枝干,形成轻盈、通透的支撑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的体量感,消隐建筑的边界,让树木本身成为绝对主角,实现了形态上的“共生”。
同时,屋面的孔洞与树木的枝叶共同作用,过滤阳光,形成随时间流动的光斑,游客可静观光影在身体和地面上的“舞蹈”。
3.“榕型公共艺术”(友谊树景观雕塑)
立于山园与海园交界处,是设计的点睛之笔。其以金属枝干抽象模拟榕树连理之态,根须交织如纽带,呼应“山海缘·天下连”的主题。
亮点二:水土相服,异域草木共一庭
设计团队沿仙门山山势构建了一条“山海协作之路”,将串起拜城石林之赤、嘉黎桃花之粉、格尔木胡杨之金、阿坝云山之蓝、南充嘉陵江之绿、吉林雾凇之白,对口风物与本土草木共生,无声诠释着“山”的资源与“海”的动能在此交融。
在各城市节点内,设计师特意种植当地代表性植物(如格尔木的胡杨、嘉黎的桃花),它们与温州本土适生植物(如棕榈、三角梅)共生,既降低养护成本,又生动诠释“水土相服”的协作理念。
对口地区主题展点不设藩篱,仅以立牌壁刻轻点渊源——如嘉黎展点铭文讲述温州援藏情谊,吉林展点展现“吉温样本”,寥寥数字,山海深情跃然。
亮点三:兄弟城市风华交融共生
榕荫驿内将聚焦展示山海城市风俗:阿克苏的风情、格尔木的元素、阿坝的纹样并非简单堆砌,而是巧妙地“融于榕”——穹顶垂落丝质榕须,对口地区图文悬缀其间,游客仰首便见多元文化符号与榕叶意象共舞。
“榕型公共艺术”把抽象的“连理协作”理念具象化:把五色(凇白、桃粉、云蓝、胡杨金、石林红)嵌于根系,入夜后灯光流转,五色光带交缠升腾,最终汇为榕树冠冕的莹绿光芒。光色之融恰似山海协作精魂——各异其彩,终归大同。
亮点四:运营前置,弹性布局惠民生
山海协作园的精魄,终归于“荣”字——非止草木繁茂,更是万家共荣。从规划设计伊始便贯彻“运营前置”思维,聚焦市民互动与城市纽带,让“榕魂”的福荫与“融韵”的成果,真正化作触手可及的民生福祉。
1.核心的海浪集散广场
这里规划举办“山海民俗音乐会”,让羌笛与瓯乐共鸣;开设“城市文创市集”及“非遗民俗市集”,使藏袍汉袖、南北货殖在此交汇;广场边缘嵌环形石阶和休憩设施,方便老幼驻足。
2.活力大草坪及临山草坡区域
缓坡将铺就厚绒草甸(望景躺坪),市民或躺或憩,仰观流云;坡顶新植榕林与古树呼应,林间设游憩设施。
3.榕荫驿
会时作为公共服务核心,内设展厅展示协作城市风物、茶咖便利店、医疗点、卫生间等;
会后换为商业休闲空间——316平方米展厅可变身“林中咖啡”或“花园餐厅”,162平方米茶咖区可拓展经营,预埋的水电、动线接口支撑着灵活转变。
4.“山海协作之路”及相关主题点
会后将转型为生动的植物科普园和研学驿站,并预留活动接口。未来可举办“城市主题日”,邀请协作城市的匠人展示雾凇剪纸、牦牛毛编织,或于特定时节销售阿坝牦牛肉干、格尔木枸杞等特色物产,让文化传承与山货出关直抵百姓生活,形成长效的协作城市参与机制。
来源:温州园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