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秀北雄,彭城如画”。在温州园博园中,徐州园将是一幅凝结着两汉风韵与百姓烟火的“彭城七里图”,更是一座融合南北造园智慧、回应千年文脉的立体诗篇。
园名:徐州园
徐州园效果图
特点一:双向呼应因地制宜
徐州与温州,虽相距千里,却在当代园林语境中实现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
徐州在温州园博园中构建“徐州园”,再度以谢灵运为线索,借其《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一诗,在园中设立“戏马台”景观节点,与之前在徐州建造的温州园形成双向呼应。
徐州园博园中的温州园实景图。胡家琪摄
本次展园设计团队就地取材,将温州三面环山、自然落差大的地貌特点纳入规划逻辑之中,保留原始排水沟、坡地肌理与植被生境,强调“因地制宜”的造园原则,尊重土地的原生态特征。
特点二:诗意造景烟火入园
如果说“彭城七里图”是徐州园的文化脉络主线,那么“诗画篇”“烟火篇”“汉舞篇”三大场景板块,则构成了这座园林具体可感的空间肌理——分别从山水、生活与精神层面诠释徐州的独特气质。
未来,观者走入园中,一幅名为“彭城七里图”的空间画卷便在眼前展开。图中串联起刘邦的“歌风台”、项羽的“戏马台”,以及博物馆中重现的“汉画像石”等历史意象。园区核心——“岩生园”构建诗意高地,将谢灵运的“戏马台赋诗”与刘邦的《大风歌》并列镌刻于石,借山立意、以诗造园,凝结为“帝王与山水之祖”的精神联动。
高台榭下还将设“庖厨图”“宴饮图”等生活场景复刻,展示徐州人家千百年来一以贯之的饮食智慧。游客不仅能看到“天下第一羹”——雉羹的制作流程,也能走入“地锅鸡”香气氤氲的场景装置,甚至在象棋对局“楚河汉界”旁感知楚汉交锋的历史氛围。
除了分布于园区的“汉舞俑”雕塑装置,园区还将设置“汉舞雕塑”“碧潭叠水”等多感官空间,配合音乐与光影,营造出“俑秀凝华”的沉浸场景。
特点三:城市共创文旅赋能
在徐州园,设计团队尝试将“汉风之根”与“城市之新”并置,让历史与当下不再是断裂的两端,而是在同一片土地上共同生长的两种维度。
展园整体引入“海绵城市”理念,将温州本地多雨、地势起伏的自然特征纳入规划逻辑。同时,园内部分区域还设置了无障碍通行动线。
而在文化运营层面,徐州园更是一座“IP提炼与转化的实验室”。以汉代文明为基础,设计团队引进“小陶俑”“金缕玉衣”“汉舞俑”系列文创衍生品,并构想与徐州本地特色美食(如米线、地锅鸡)相结合的品牌空间。配合“汉符”数字平台与沉浸式讲解系统,整个展园将形成集游览、消费、传播于一体的多功能文旅体验场。
徐州园博园航拍图。徐州日报记者郑思宇摄
在这里,汉风不再遥远,山水不再抽象,彭祖煮羹、谢公赋诗、汉俑起舞……都化为眼前具有实感的真实景象。
来源:温州园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