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温州的“市域一体化规划管理机制改革”入选全省基层因地制宜创新探索典型案例。这项改革以“清单式管控、数字化赋能、协同化推进”为实施路径,创新突破区划限制,做强做优中心城市。
今年以来,我市针对“强县扩权”下碎片化发展问题,聚焦“破界、提级、强城”,以规划“编制、审查、执行、监督”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为小切口,通过改革进一步打破行政区划壁垒,优化资源要素高效配置,撬动全域高质量发展。
“改革前,温州县域经济虽然很发达,但行政区划相对独立,中心首位度与刚性管控不足,容易导致各地同质化竞争、规划不衔接等现象。”市资规局总体规划处处长王斌表示,这项改革的关键一环在于“破界”,厘清市县权责边界,着力破解规划市域统筹、部门协同、重点把控等方面的瓶颈性问题。
为此,温州创新决策执行体系,围绕规划“编制、审查、执行、监督”四张清单,强化重大产业、基础设施和规划布局市级统筹,实现土地节约利用、空间合理配置、产业协同发展、品质功能提升、基础设施先行、公共服务公平可及。
聚焦权限边界,建立刚性提级审查机制——市级重点审查跨区域、全局性规划及生态、交通廊道、重大平台等关键要素管控;县级聚焦实施性规划,并与财政预算挂钩保障。
既要打破行政区划壁垒,也要统筹好资源配置。围绕土地要素,温州创新实施三大土地指标市级统筹,比如计划指标要应保尽保,市级统筹调拨3806亩,流转耕地占补指标7524亩,保障温州园博园等39个重大项目用地需求。聚力产业空间,我市构建了“一带一廊十六平台二十基地”产业空间格局,统筹12个县(市、区)主导产业定位与负面清单,规避同质竞争。着眼基础设施,实施专项规划联动编制与清单管理,对全市文教体卫等重要公共设施均衡布局进行把关。
而随着数字治理平台的建成,人工审核也将被智能管控替代。一方面,温州归集全域数据,开发现状底图、监测预警等五大模块,实现规划“一屏统览”;另一方面,深化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自动识别建筑退界、绿地率等指标,智能审核方案合规性,生成地块适配清单,从“人找地”向“智能配”转型,构建“规划条件+建设条件”分离模块,极大提升审批效率。其间,系统还能自动记录规划编制、审批、修改全流程,确保行为可回溯、可监管。
如今,展开城市版图:鹿城、龙湾、瓯海、洞头、乐清、瑞安、永嘉所辖76个镇街,已整体纳入温州中心城区实施一体化规划管理,形成“向心集聚”模式。
据市资规局介绍,下步,我市将持续深化“双轨决策”与“四张清单”机制,强化市级统筹权威和数字化监测能力,优化要素配置与产业布局,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共享水平。
来源:温州日报
记者叶凝碧